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风起云涌,颠覆性技术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,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变革,对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影响愈加深刻。以人工智能、量子信息等颠覆性技术为引领的前沿趋势,将重塑世界工程科技的未来发展模式,对于人类生产力的创新提升意义重大。
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我国工业制造正经历着转型升级、迭代发展、突破瓶颈的关键时期,面向“十四五”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需求,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亟需一大批工程科技拔尖创新人才,支撑科技创新的自立自强。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下,如何培养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工程科技拔尖人才,振兴我国先进制造业、实现工程科技的新跨越,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。
科技变革带来了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。目前,全球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变革与竞争日趋激烈,特别是以云计算、物联网、大数据、边缘计算、智能传感为代表的技术研发,以及在能源、制造、农业、交通、教育、医疗、金融、环保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,为智能制造、人工智能开辟了广阔前景和空间,推动着工业4.0的前沿发展。机器学习、知识图谱、类脑计算、模式识别构架了人工智能的通用体系,智能芯片、系统软件搭建了软硬件平台,计算机视觉、语音语义理解、人机交互、深度卷积神经网络、生成对抗网络等成为AI突破的关键技术,人工智能的发展,已经将知识、经验的学习、积累与应用,从数据、程序、算法的综合推向认知、推理、决策乃至思维、情绪、情感的高级演进,机器智能正在部分替代人的脑力劳动,乃至不断模仿、接近于人脑的高级机能,实现从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的迈进。
这种发展趋势,对人才培养的知识传输、技能训练、素质养成提出了新挑战,未来所需要的工程科技拔尖人才的创新思维、工程能力、潜质素养,与工程教育的传统内涵存在鲜明差异,人才培养的需求将发生重大变化。
特别声明: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,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。